新闻资讯 更多+
1、非织造布行业概况:
(1)非织造布基本概念:根据《纺织品非织造布术语》(GB/T5709—1997),非织造布的定义为: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合,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
纺粘非织造布是以合成聚合物切片为原料,利用化纤纺丝原理,在聚合物纺丝过程中形成连续长丝,经喷丝后延伸成纤维网,再直接粘合而制成。双组份(多组份)纺粘非织造布是采用两种(多种)不同性能的聚合物切片原料由各自独立的螺杆挤出机挤出后经熔融复合纺丝成网、加固而形成的功能性非织造布。其技术优点是可用不同原料,通过不同复合形式生产出不同性能的产品,极大地拓展了纺粘非织造布技术的发展空间。
非织造布有多种品类产品,不同类别产品分别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可循环再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土工与建筑、服饰与家纺、工业用材、装饰装潢等领域,各领域内具体产品如下:
(2)非织造布行业发展历史: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前,非织造布产业处于萌芽期,主要生产粗厚的絮垫类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20世纪60年代,化纤工业的进步推动了非织造布技术的革新和推广,非织造布产量开始提高,品种快速增加。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但发展速度缓慢,至70年代末产量不足1万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非织造布生产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延伸到卫生、医用、建筑、包装、交通等多个领域,在需求扩张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产业进入持续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加。
21世纪初,非织造布生产能力提升,企业之间兼并、联合、重组的步伐加快,龙头企业逐步脱颖而出。此阶段,我国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的企业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进行扩张,产量一度接近29万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经过多轮兼并重组,全球非织造布龙头出现。贝利国际集团、科德宝公司成为世界主要大型非织造布生产商。
纺粘非织造布属于非织造布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欧部分国家开始生产纺粘法非织造布。我国于1986年开始引进纺粘法生产技术和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仅有3条聚酯纺粘生产线,生产能力每年约1万吨。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共有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477条,其中聚酯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29条。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2-2028年非织造布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3)非织造布生产工艺分类:非织造布常见的技术工艺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化学粘合法、热风法等。不同工艺制出非织造布具有不同特征,公司现有非织造布生产工艺分类如下:
(4)非织造布主要原材料:近几年我国的纤维和原料工业着重在新材料、功能性、复合化和改性等方面开发和生产,产出了性能优质的非织造新型专用原料,促进了非织造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公司主要原材料分为熔纺用聚合物切片、合成纤维、新型纤维,各原材料主要特点如下:
2、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现状:
(1)非织造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稳步增加,产量规模逐步走高:我国非织造布产业投资增长,一方面受国内需求影响,企业积极扩张产能;另一方面受环保政策趋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对适龄劳动者的吸引力下降,行业积极进行智能制造升级,部分企业对现有生产线改造,及时引进新的自动化系统,直接提高业内投资额度。
受卫生、环保等应用领域继续保持较高需求增速影响,我国非织造布产量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2020年度,受疫情因素影响,我国非织造布产量增长较大。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达到878.80万吨,同比增长35.90%,“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为13.2%。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用于防疫物资生产的非织造布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熔喷、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等领域。2020年我国新增熔喷非织造布生产线超过2,000条、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约160条。行业骨干企业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对设备和行业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投资时则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差异化。公司主要产品系聚酯纺粘非织造布,2020年度此细分领域的产能并未出现上述大规模增加的情形。
(2)非织造布出口数量连续增加,进口数量稳步下降:海外市场是我国非织造布制造行业重点开拓的领域,得益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我国非织造布出口数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0年初,非织造布作为防疫物资的主要原材料,国内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后随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我国对外出口了大量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根据中国产业纺织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非织造布出口金额达到50.50亿美元,同比提高62.17%。
2016-2020年中国非织造布出口数量及金额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创新已实现了较大突破,产品高端化趋势越发明显,重点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上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企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接受程度提高,使得我国进口产业用纺织品的金额在逐步降低。进口非织造布增长缓慢。一方面得益于我国非织造布技术的进步,批量化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达到进口替代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本土企业生产硬件设施完善,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经营环境稳定,业内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置工厂以满足市场需求。未来伴随着非织造布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换代、多组份纤维材料的应用以及双组份纺粘非织造技术发展,高端非织造布国产替代进口现象会愈加明显。
(3)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占比大:非织造布制造根据纤丝成网、固结定型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化学粘合法、热风法等。纺粘非织造布已具备成熟的生产工艺,下游应用较为广泛,涵盖医疗用品、卫生用品、旅游用品、农业与园林绿化、建筑防水用等诸多领域,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占比高于其他工艺生产的非织造布。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纺粘非织造布的产量为309.43万吨,在非织造布总产量中占比达47.83%,居于业内产量之首。
2019年中国各类生产工艺生产的非织造布占比分析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相较于针刺非织造布,纺粘非织造布具有表面光滑,不匀率低等特性;对比水刺非织造布,纺粘非织造布具有耐高温性能好、耐老化、延伸率高、稳定性和透气性较好等优势。此外,纺粘非织造布具有单机生产效率高、生产流程短、节省劳动力、生产环境洁净、规模化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成为业内主流。在纺粘非织造布下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其产量规模有望进一步走高。
(4)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现阶段非织造布已经成为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土工与建筑、服饰与家纺、装饰装潢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新型纤维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的出现,非织造布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仍在扩大。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我国非织造布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55.03亿元,同比增长7.98%。
我国经济体量较大,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增长、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与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促进了过滤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土工材料、医疗卫生材料、涂层织物等非织造材料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进一步带动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
3、纺粘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现状:
(1)纺粘非织造布生产能力逐年走强,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随着下游应用领域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呈现逐步走高的趋势。纺粘法非织造布地域集中度较为明显,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等地区。根据《2018/2019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省实际产量居于全国第一,山东省排名为第三。
(2)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占比远高于聚酯纺粘非织造布:在纺粘非织造布生产领域,聚丙烯和聚酯切片是最主要的两种原料,但聚酯纺粘非织造布(PET纺粘非织造布)产量较低,远远低于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PP纺粘非织造布)的产量。根据2018年纺粘法非织造布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PP纺粘非织造布生产线1,225条,产量为198.88万吨;PET纺粘非织造布生产线129条,实际产量为34.77万吨;在线复合SMS生产线123条,产量为63.47万吨,PET纺粘非织造布和在线复合SMS纺粘非织造布的生产线数量及产量占纺粘非织造布的比重较低。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市场对空气过滤、液体过滤、化学品过滤的需求增加,促进了聚酯纺粘非织造布滤材市场增长。随着纺粘生产工艺和其他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的结合,新型复合非织造布在新领域逐步得到应用,聚酯纺粘非织造布产量有望进一步得到提高。
聚酯纺粘非织造布与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在性能及应用领域存在差别。聚酯纺粘非织造布较多地应用在耐用型终端产品领域,而聚丙烯则较多应用在“即用即弃型”产品领域。两者在纤维性能如强度、伸长性等方面较为相似,但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的耐温性和抗老化性较差,限制了部分应用领域。如油毡基布、合成革基布、服装衬垫、保暖絮片、篷盖材料和具有一定温度要求的过滤材料等产品较多采用聚酯纺粘非织造布。两者主要区别如下:
4、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利好非织造布行业发展:以纺粘、针刺工艺为代表工艺的非织造布工业迅速成长,在过滤与分离、医疗卫生、土工建筑等应用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和发展,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采用非织造、机织等工艺及多种工艺复合、长效整理等新技术,生产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突破新型非织造、多种材料多层复合、立体织造等关键技术,加快多模头纺粘熔喷、多功能整理、多层加工等复合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强调环境保护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生物基功能性纺织品主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培育5至8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3至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用纺织品企业集团。《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指出要鼓励发展PLA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并加强生态环保用复合土工布、过滤与分离、土工建筑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
国家对非织造布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做出的规划,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为其下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策发展环境。
(2)环境保护引起重视,为发展绿色环保非织造布提供机遇: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空气过滤、工业废水过滤、化学品过滤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促使聚酯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厂增加市场供应,成为聚酯滤材增长的驱动力。绿色环保、生物可降解的非织造布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如聚乳酸(PLA)非织造布是一种主要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被土壤有机质或被植物吸收,使用聚乳酸(PLA)非织造布有利于环境保护。在《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实现年产30万吨以上的PLA纤维目标。未来PLA纺粘非织造布产业有望成为产业发展的热门方向之一。在空气过滤领域,北方地区雾霾天气时有发生,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变大,加速了空气净气材料老化,缩短使用周期,提高了更换频次。根据《2018年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电子芯片车间、制药车间、医院手术室、新风系统、鼓风机系统、发动机进气等净化系统,近几年材料的使用周期普遍缩短了20%-30%,特别是在冬季更加明显。在此趋势下,空气过滤材料的需求量有望扩大。
在工业进程加快的脚步下,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渗滤液、农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国家水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趋严,使得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以及化工、食品、医疗等领域企业对于污水处理更加谨慎,更依赖于高端滤材产品的使用。在液体过滤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空隙率高、空隙分布均匀、孔径小、纳污能力强、蓬松度好的复合滤材产品的需求愈加紧俏。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工业烟尘5mg/m3以下的排放浓度要求,并逐步成为常态,从而进一步推动基于超低排放设计的超细纤维、高密面层滤料工艺技术不断进步,使得高品质工业除尘滤料产品不断获得新的应用。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为液体过滤、空气过滤、除尘过滤及可降解纤维过滤材料的发展带来机遇。
(3)非织造布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聚酯纺粘非织造布主要应用于过滤与分离领域、土工与建筑、农业与园林绿化、医疗卫生、纺织服装等各类领域;其他非织造材料主要用于汽车装饰、家纺用品、服装领域,如:汽车靠垫、床垫、沙发垫、日本榻榻米等。熔喷非织造布主要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例如:防护服、手术服、消毒包布、口罩、一次性卫生材料等。高温过滤材料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过滤领域,如:石油化工、医药生物、饮料等工业中的液体过滤及天然气管道、油气管道过滤等。非织造材料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使得石油化工、冶金、食品饮料、电子工业对于过滤性能材料需求增加,非织造布在过滤与分离领域的市场应用快速增长。疫情所带来的医用防护服、口罩和消毒湿巾等产品的生产、投资持续增长,国际上对于抗疫物资需求稳步放大,居民医疗卫生物品消费增加,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我国在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规模,从而为土工与建筑用非织造布提供了巨大市场。
--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产化设备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纺粘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水平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设备在加工精度、运行效率、生产能力、质量稳定性及工艺配置等方面都与国外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缺乏基础研究和高端研发手段,目前国产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原创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相对较少,部分先进生产设备仍需引进国外的关键元器件进行配套,产品生产仍需借鉴国外的生产工艺技术。
在专业设备的支撑下,国外的多组份结构增强复合材料研发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微细旦纺丝技术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型聚合物纤维材料不断应用在纺粘生产技术中。若我国无法加快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将成为制约行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不利于我国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2)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非织造布属于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行业,涉及纺织工业、物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国内非织造布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受教育培训程度与国际大型综合非织造布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双组份非织造布领域,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知识、熟悉纺丝工艺和非织造技术的专业复合型技术人才较为匮乏。目前,国内部分企业主要技术人员缺乏在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制造领域的从业经历,生产工艺积淀亦相对不足,加上设备选型、制造方面的经验缺陷,导致一些项目的安装、调试过程相对漫长,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织造布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与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成为遏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3)企业发展规模小,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我国非织造布行业的发展主要侧重产能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依靠外购生产线设备大批量生产低端同质化产品,以低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防疫物资生产的非织造布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熔喷、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口罩等领域。部分传统中低端非织造布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形,技术落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