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更多+
(1)全球G-CSF类药物的市场发展情况:G-CSF类药物为目前临床主要的升白药,为化疗后的刚需用药。癌症化疗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骨髓抑制最为常见,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影响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中药升白药例如党参、蜂王浆和激素类例如雄激素、雌激素,而最常使用的见效快的是G-CSF类药物。
G-CSF是一种促进中性粒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相比于常见的中药和激素类的升白药见效快,特别是对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作用明显,因此是ASCO、NCCN等指南推荐的首选临床用药。
截至2021年5月,境外已获批上市的G-CSF类药物共有9款,具体情况如下:
G-CSF类药物上市时间较早,其全球市场规模已发展至稳定阶段,2020年全球销售规模约为60.80亿美元。
2019-2030年全球G-CSF类药物市场规模现状及预测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2)中国G-CSF类药物的市场发展情况:在我国,G-CSF类药物同样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FN)患者的推荐用药。根据《2017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根据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分为轻、中和重度的等级,轻者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大于1.0×109/L,一般无感染风险;中度的在0.5~1.0×109/L之间;而重度的则小于0.5×109/L,意味着感染风险高,需要临床上做紧急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其诊断依据为口腔温度大于38.3°C或腋下温度大于38.1°C,并且ANC小于或预计小于0.5×109/L。其推荐治疗路径如下:
截至2021年5月,我国共有21款G-CSF类药物获批上市,但是其中仅有3款为长效G-CSF药品,其余均为短效药品。长效品种凭借药效持续时间长等优势,因而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在境外,长效G-CSF药品已成为主流品种。我国已获批上市的长效G-CSF类药物包括恒瑞药业的硫培非格司亭(商品名:艾多®)、齐鲁制药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商品名:新瑞白®)和石药集团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商品名:津优力®)。
2020年,我国已上市的G-CSF类药物总收入约为97.31亿元,其中长效产品的销售额为63.29亿元,在我国癌症新发患者数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长效G-CSF类药物作为癌症患者化疗后升白刚需用药,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预计长效G-CSF类药物在2025年达到102.70亿元的销售规模,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17%,在2030年将达到135.37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68%。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国G-CSF类药物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
2019-2030年中国G-CSF类药物市场规模现状及预测
单位:十亿美元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2028年 |
2029年 |
2030年 |
短效 |
4.18 |
3.4 |
2.89 |
2.54 |
2.27 |
2.06 |
1.89 |
1.77 |
1.66 |
1.6 |
1.55 |
1.52 |
长效 |
3.83 |
6.33 |
7.44 |
8.3 |
9.01 |
9.64 |
10.27 |
10.94 |
11.63 |
12.28 |
12.89 |
13.54 |
数据统计:中金企信国际咨询